
今年
他已古稀
精神矍铄
进社区 进单位
讲授自己重走长征路是吊车出租的心得
作为一名电建人
在岗时兢兢业业
播撒光明
退休后心系公益
义务执教民工子弟学校
传播光明
重走长征路
历时五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信仰信念信心
在时间是吊车出租的流转中
他一直谨记
始终在践行
他就是钱林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
让我们“云”听他
重走长征路是吊车出租的心得
归来仍是少年
汲取前进的力量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我叫钱林,1978年10月招工成为一名电建人,参加了徐州茅村电厂建设,从吊车操作工到安全员,从分公司办公室文书秘书到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公司的信实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使我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1995年10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2010年9月退休后,我始终牢记入党誓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永远都不能忘记公司对我的关心。
在从事电力建设的工作中,老一辈艰苦奋斗、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和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记忆最为深刻的便是1978年10月徐州茅村电厂的建设。机械化程度低,许多机件都是人挑肩抗,但员工们思想单纯,积极性高,领导和师傅们身先士卒,从不叫苦喊累。偌大的施工现场处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大干景象,大家无怨无悔地为了国家电力建设努力拼搏着,我心中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渴望。
退休后的我没有丝毫停歇,义务参加了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工作。在外来工子弟小学支教的13年里,我帮助了19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资助他们上高中、进大学、读研究生。这些孩子们如今都有出息了,有的当上了外交官,有的当上了新闻记者,有的当上了医生、护士,有的当上了人民教师,更多的孩子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通劳动者。
2012年后的五年时间里,我终于实现了一个人重走长征路的夙愿。
红军长征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畏艰难险阻、传播理想的远征,更是震惊世界的英雄史诗,既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展示,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是一个人走的红军长征路。
从行程方案到找资料,从当年的长征路线到重要时间重大事件等细节内容,从交通工具到科学规划路线,在仔细推敲、相互佐证,几经周折,数易其稿中,终于确定按照地理方位进行区域化步步推进。
沿途瞻仰红军烈士纪念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以表达我对红军最诚挚的敬意,和对无数先烈用生命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
江西井冈山
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政权机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所在地。
瑞金、于都
红军长征出发地
于都县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也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这里稻米充足,人口众多,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调集了800多条船只和家中的门板、木料等一切可用的材料,架设浮桥和摆渡。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8.6万名红军从600多米宽的8个渡口过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时,1万多名于都青年加入红军,他们中大部分人最后都牺牲在长征路上。
广西兴安县
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湖南省交界处的兴安县,有一座“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我来到这里,追寻红军走过的路,力行共产党员的初心。
1934年11月下旬,红军长征到达兴安县附近,蒋介石集中了30万部队,在桂北湘江以东地域布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巨大代价突破了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渡过湘江后,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
战役过后,当地村民搬运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3天3夜,一眼望去,殷红的鲜血将曾经碧绿的湘江水染成了“赤水河”。江中到处飘浮着密密麻麻的红军战士的遗体,竟堵住了湘江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的红军烈士,曾流传下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贵州镇远县
扼守镇远
遵义会议现场
娄山关
贵州赤水丙安镇
四渡赤水
云南丽江石鼓镇
巧渡金沙江
四川石棉县安顺场
强渡大渡河
四川省泸定县
飞夺泸定桥
四川省小金县
爬雪山
夹金山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海拔4114米,终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10℃。我穿了两件羽绒服,带上足量的面包、巧克力、牛肉干和葡萄糖水,准备了抗高反的“诺迪康胶囊”,乘大巴车来到山下。
我几乎用了6个小时完成了上山下山,而这只是当年红军爬的雪山中极少的一段路程。他们在31天的时间里,行程约1350千米,翻过了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等雪山。
松潘县、若尔盖、红原县
过草地
草地是高原湿地,又叫沼泽地,充满着危险。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现属四川省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境内,统称“松潘大草原”。
由于嘎曲、墨曲和热曲3条河流,从南往北汇入黄河,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不畅而形成沼泽。沼泽地表面盖满了水草,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就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我从松潘县乘长途汽车来到若尔盖县,公路的两边都是草地,3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几乎没见到村庄和人家。如今因为开挖的排水渠降低了水位,草地里已经没有了积水,偶尔还能见到藏族同胞放牧的情景。
若尔盖县
“班佑红军烈士纪念碑”
在若尔盖县班佑河边的公路旁,有一座“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和“胜利曙光”雕塑,这是2011年为纪念1935年8月28日,过草地时牺牲的八百余名红军烈士而建造的,这也是红军长征史料记载中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若尔盖县在长征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这里有“巴西会议”和“包座战役”遗址纪念馆。随处可见“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荣耀的标语。当年若尔盖的牦牛、羊、青稞救援了“过草地”的红军,才使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得以重振旗鼓,同道北上新的起点。
“七根火柴”雕塑
从若尔盖县乘长途汽车返回松潘县时,途经“七根火柴”的雕塑。“七根火柴”讲述了一位共产党员在过草地的途中,舍不得生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火柴,请战友转交给指导员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我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文里学过,在支教中我也教过我的学生,现在真是百感交集。
甘肃省宕昌县
哈达铺
1935年9月18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了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得知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队伍和苏维埃根据地,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红军在哈达铺得到了粮食、药品和兵源的补充,恢复了“元气”,哈达铺也因此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甘肃省会宁县
红军会师
1936年9月,红军主力在甘肃省会宁县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时间最长、地区最广、环境最险、斗争最卓绝、牺牲也最大。据史料记载,约有10000多名红军将士长眠于草地。而活下来的人,则是靠着信仰、战友情和同志爱凝结成的巨大力量支撑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夹金山终年积雪,山路陡峭;松潘草地高海拔,人烟稀少;赤水和金沙江激流汹涌,自然环境险峻。许多红军长征纪念地都远离城镇,没有交通,且少有人家。每到一处,我都会默默的鞠躬,无言的伫立,并在准备好的明信片上加盖当地的邮政日戳。虽然困难重重,但想着长征精神,内心无比坚定。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重走红军长征路
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我要把这段历史这段经历中的
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与大家分享共勉
把革命的历史和精神传给后人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受邀在公司基地
专题宣讲会上讲述
受邀在玄武区梅园街道
社区分享重走长征路心得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021年6月19日
公司党委中心组
在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文龙的带领下
到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景教学活动
瞻仰周恩来铜像
参观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
感悟党的百年奋斗之路
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
公司各党组织相继开展
“央企百年跟党走”
主题党日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革命精神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联系具体实际工作
不断争创优异成绩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素材丨钱林 王霞 吴雅宁
编辑丨陈悦
发布丨党建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