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篇
02
“无作业票不起吊,超风速不起吊,路基板不敷设不起吊,主吊带故障工作不起吊,吊带吊具不合格不起吊,拉伸不到位不起吊;叶轮双头螺栓安装不搭设工器具不放过,遇极端天气叶轮无固定不放过,发电机无接地不放过,高空作业不佩戴安全带不放过。”——这“六不起吊、四不放过”风机吊装安全经验,是那仁监理郭乐海在锡盟风电项目首次安委会上总结出来,迅速在阿旗和更多的风机建设现场推广。
大连人郭乐海,充满活力的国字脸,明亮敏锐的眼神,流畅的表达犹如一阵畅快清新的海风,“这些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比如遇到大风不能起吊,这时候如果叶轮没有有效固定,巨大的叶轮可能被损坏。所以我们一直坚持要求保护好叶轮。” 郭乐海对安全的严谨,受到了项目部的嘉奖。
03 04 有了安全保障,抢回被疫情耽误的时间,冲刺新的华能风电建设速度,保证按时投产才有了基础。
郝文俊,现岗位是新能源公司安监部部长,去年7月以来,他受命负责当时吊装进度最慢的那仁项目。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如何激发施工积极性、合理安排吊装时间,20多年的经验又派上了用场。他制定了“单周定量、双周考核”制度,既落实了吊装任务,也避免了短期天气影响导致考核的不公平;出台了夜间行车、白天吊装工作制度,让需要转场的吊车晚上抵达指定机位,有效利用了白天的安全吊装时间;建立气象预警机制,就近引进投产风场风资源数据,结合手机软件做好风速预测,找准低风速吊装窗口期。
指挥棒在转,工程加速推进。为保证按期投产,风电公司党委开展了“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争先进、争贡献、争作为”主题活动,项目部主动树立吊装标杆,营造赶学比超的氛围。
提起“吊装大拿”李海啸,阿旗两个项目的吊装队都竖大拇指。他是那仁项目吊装一队负责人,同样的施工条件,他们一个月吊装9台风机,比其他队多3台,项目部把李海啸吊装队定为标杆,让两个项目三个标段所有吊装队学习。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份令人感动的支持。华能“北线”是举全北方之力推进的重要战略,两年来,先后有40多名北方系统的基建专家和青年人才参与和支持锡盟风电建设。
陈晓东说,“兄弟单位派来的专工,就是我们项目最强有力的后援,他们技术上的支持、工程上的经验是我们的‘定心丸’。”
奈日木项目的土建专工杨武强和谢生元都来自乌拉特电厂,说起去年4月24日验收63号风机基础时发现的重大缺陷,俩人现在还一头冷汗。在基坑里,他们看着工人都认认真真,基础钢筋也绑扎得整整齐齐,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二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调出电子图纸一比对,才发现钢筋绑扎的方向反了——原本应该朝着风机基础、现在全朝向了基坑边缘,这样一来,势必导致160根底部主要受力钢筋锚固长度不够,给风机基础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紧接着验收46号风机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细心护航着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05
这份支持,更来自众志成城。
由于对端建设进度,锡盟三个风电场所在的两个汇集站,是锡盟特高压外送“五站五线”中最晚投产的站点,留给三个项目调试时间非常短。北方公司陈炳华总经理专程到现场鼓劲儿,李悦副总经理带领专班进驻与项目人员并肩作战,副总经理陈国军带领专家安全护航……新能源公司相关领导更是始终坚守一线,靠前指挥,为全体干部职工作出表率。
2020年12月,北方公司有关领导和部门到奈日木指导工作。 史育民 摄
"精心组织,安全第一,谨慎操作,全面胜利"北方公司对并网提出明确要求。关键时刻,公司党委在基建一线全面开展“投产比贡献、北线党旗红”主题活动,各项目部党支部和生产临时党小组成立党员突击队,带领全体参战人员斗风雪、战严寒,昼夜鏖战,克服大风、暴雪和极寒天气的影响,冲刺投产目标。
11月中旬,生产准备工作小组6名专家和生产骨干,开始到项目现场开展精细化验收和消缺工作,为调试作最后准备。18日至20日,锡盟连降三天大雪,阿巴嘎旗气温达到零下32℃。
生产部部长吕文军一到奈日木,就带领专家检验风机箱变,途中左脚冻伤;乌力吉风电场场长韩聪明为了编写运行记录,3天睡了不到10个小时……这时,项目紧急采购的加热鞋垫送到了户外工作人员手中,喷香的饭菜第一时间送到了集控室的值长和运行人员面前,而所有项目餐厅里的奶茶都24小时热气腾腾……
2020年12月19日,奈日木调试人员夜间记录主变运行情况。 史育民 摄
水击三千里,扶摇上九天。从乌达莱到那仁、奈日木,北方新能源放眼能源革命的新作为,追寻绿色发展的支点,是只争朝夕的华能速度,是攥指成拳的北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