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华润电力北方大区在信息投喂的时代,如何辩证的理解“正确”和“错误”?

2021-06-05 11:11:17浏览:153 来源:华润电力北方大区   
核心摘要:在信息投喂的时代,如何辩证的理解“正确”和“错误”?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09(不闲聊)


最近朋友圈被这张图片霸占了。



这个极具诡辩色彩是二手吊车的段子,获得很多人是二手吊车的认可,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有问题,但又想不出问题在哪儿?


思辨,是一种反人性是二手吊车的能力,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


先从最后的红字金句入手:


“清醒的停留,胜过盲目的前行!”


你猛一看,是不是感觉好有道理?


但你如果认真想想,就会发现这是一句废话,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有时需要停留,有时需要前进,没有绝对。


不可证伪”往往是鸡汤的一个共性,你无法说这句话是错的,但它又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那些金句多是没有意义的扯淡话。


这种扯淡话之所以让你觉得有意义,往往是因为“描述性引导”,如果我把这句改成:













就像上文说的,一块停走的手表,就算一天绝对正确两次,但毛用没有,就像谁都知道“努力才有回报”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有用吗?

没有用,因为“如何努力”才是关键。

在一家科技公司,你可能要努力提供创意,才有回报;


在一家绩效主导的公司,你可能要努力做出业绩,才有回报;


在一家僵化官僚的公司,你可能要努力巴结领导,才有回报;


请注意,我说的是“可能”,到底什么样的环境,匹配什么样的努力,要自己体会自己尝试才行。

总之,一个绝对正确的道理帮不了你,因为这些道理只是一种“心法”,没有实践价值。

就像炒股的人,谁都知道“高抛低吸”的道理,这话绝对正确,但是没用。

你得知道多“高”算“高”,多“低”才算“低”,这些“技法”才真正有用。

但是技法在应用时,往往又会出错。

就说炒股,林奇、林弗莫尔、格雷厄姆都详细的讲过如何判断股票价值的方法。

这算是技法,很有用,但是你拿来A股试试?保证亏的你爹妈不认。

因为环境不一样,技法就会失效。

你如果上过写作课就知道,虽然很多课程能总结出实用的套路,但并不能让你写出爆款文。

为啥呢?

因为大众的口味一直在变,以前喜欢咪蒙的毒舌辛辣,后来是青年们的苦大仇深,又到半佛的鬼畜调侃,再到九边的直男唠嗑......

你学完人家的套路,大众已经不喜欢这个风格了。

你看,时间不同了,技法也会失效。

你学的沟通技巧,我猜多半也不管啥用,最起码达不到你的预期。

因为你每天面临的沟通对象都不同,千奇百怪,人心难测,你很难用那么几个套路全部摆平。

真相就是这样,技法都是在真空下的提炼,而应用时的现实场景却复杂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知识,却总感觉没什么长进的原因。

一个人的成长,当然需要技法,这是一种“显性知识”,是一个行动路标,但也仅此而已。

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隐性知识”。

一个好作家,能写出优美的字句,但他无法告诉你,为啥要这么写。

一个沟通高手,总能潜移默化的说服对方,但他也说不清自己到底用了什么技巧。

真正有用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它们就隐藏在血脉之中,在某个瞬间恰当的溢出......

而这种“隐性知识”你不可能从书本获得,也不可能全靠高人指点,你必须不断的行走,掉坑,爬起来,再掉坑,再爬起......如此反复。

事实上,推动我们成长的最大因素就是犯错,所以,我想送给你的第二句话就是:

演化中的错误,远胜过静态中的正确。













问你一个问题,你摊上了一个官司,有两个律师,你会选择哪个?

A:读过上千本法律书,但从未上过一次法庭;


B:上过千次法庭,但没读过一本法律书。


倘若你还有那么一丢丢理智,我相信你应该会选择B。

尽管你知道那千部法律书都是正确的,你也知道那千次官司中,肯定有不少失败的,但是选B,仍然是明智的。

因为法律书的正确是静态的,得不到现实的反馈,也就没有什么应用价值。

而那千次官司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律师可以通过失败和错误,不断的演化,向胜算最大的方向靠近。

当然,这个案例有点极端,律师是不可能不读法律书的,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做成一件事儿的诀窍,就是在错误中演化。

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前,可没什么飞机制造理论,这哥俩经过了4年,试用了200多种翼形,才演化成可以飞行的飞机。

现在的苹果很牛逼,但在iPhone和Mac问世前也生产过很多脑残玩意,比如Macintosh电视、G4 Cube计算机、Pippin游戏机、ROKR手机、冰球鼠标......

这些产品都失败了,但乔布斯的任督二脉打通了,他在错误中领会到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

亚马逊曾研发过一款智能手机叫:Fire Phone,很多人都反对,但创始人贝佐斯却坚持要推,最后失败了。

当遭受董事会批评时,贝佐斯却说:

Fire Phone虽然是个错误的产品,但我却很自豪,这个探索本身就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过程。


你们别忘了,我们的Kindle阅读器,也是靠这种试错模式下才诞生的。


贝佐斯表现的,就是一种“试错文化”,是硅谷最提倡的精神。

硅谷的创业者认为,错误是一种动态波,能带来最直接和有效的反馈,由此才能不断演化。

所以,错误不一定是失败的近义词,却一定是平庸的反义词。

在做企业咨询时,我发现很多企业对错误都是一种“零容忍”态度,这些企业根本不去区分原则性错误和探索性错误,只要是错误一律杀无赦。

然而,这个斗转星移的时代,不去试错,就不能扩展边界,只是坚持静态中的正确,那么离死也不远了。

对于个人也是这样,你必须要敢于试错,在尝试完很多不好吃的菜品后,你才能发掘一款可口美食。

那些不可口的菜品,并不是没有价值的,没有它们的铺垫,你就很难碰到你想要的。

我以前写文章,尝试过很多风格,现在看来,有些很幼稚,很傻,很多都被我删掉了,但是它们是有价值的,没有它们,我永远不知道哪种风格更适合我。

追求静态的正确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用遵守一些教条,不越雷池半步,很有安全感。

但与此同时,你也会被封印在那静态的正确中,失去了演化的机会。

而人是需要演化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在《原则》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这个,他说:

试错 — 失败 — 学习 — 改进,理想人生就是这个永无止境的演化循环。























讲一个佛教故事。

话说一位高僧,途经偏僻的山村,看到一间破茅屋,透着佛光。

高僧很惊异,这么偏僻的地方,竟然住着得道高人,于是前去茅屋拜会。

原来里面住的一位独居的老太婆,不停的念诵大明咒,天天如此,整整三十多年。

可是高僧听出这老太太念的大明咒,竟然有很多错别字,便纠正了,然后告辞离开。

数月之后,高僧故地重游,再看茅屋,发现佛光竟然不见了,高僧恍悟,是自己的纠正让老婆婆三十余年的笃信生出了裂痕。

于是找到老婆婆说:

“我之前只是试探你的诚心,其实读法一点都不错。”


于是,当高僧再次告辞上路,回望那座茅屋,先前的光明果然重现。

这故事有点鸡汤,但是却能很好的说明“即使是错误的起点,也不代表错误的终点”这句话。

事实上,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往往不是起点的选择是否正确,而是投入的过程是否虔诚。

很多年轻人会埋怨自己没有遇到一个好时代,没有加入到一个好行业,因此摸鱼混日子。

然而,未来的走向,没人可以掌控,但是否投入,却在掌控之中,如果连这点掌控权都放弃了,肯定出局。

回望一下过去,就会发现,很多貌似错误的种子,最后都生出了正确的果子。

李佳琦当年在美宝莲专柜卖美妆,身边很多人都觉得一个大老爷们干这事儿,也太不靠谱了。

但李佳琦很投入,研究女孩的心理,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以至于很多女孩点名要李佳琦来服务。

后来直播风口来了,这个瘦了吧唧的老爷们也红了......

我一位朋友,是TX早期创业团队的成员,学的是电信工程,当年入职TX,全家人反对,大家都觉得电信、移动才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小马哥对这朋友说,公司至少可以卖200万,能分给他十几万,不善言辞的老板能说这话,那朋友就很信,干活也很卖力,后来的故事就不说了.......

每个人都想踩上正确的风口,但是风口一旦能被预料,就不叫风口了,千鲫过江,万马过河,红利被迅速瓜分,普通人没有机会。

普通人的机会,就是在一个赛道虔诚的蹲守,等待风口的到来。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提出过一个“非期然后果”的概念,大概意思是:

你很投入在做一件事,预期一个结果,但是往往会出现很多你预期之外的东西。

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本来想搞个大学生软件,选选校花啥的,却一不小心搞成了FACEBOOK;


本来想搞个网上书店,卖卖过期杂志啥的,却一不小心搞成了亚马逊;


本来想搞个网上黄页,帮中国企业打打广告,收点推广费,却一不小心搞成了阿里巴巴。


这种无心插柳的事儿太多了,但是没有“栽”和“插”的动作,花肯定不会开,柳也肯定成不了荫。

所以,与其抱怨起点不好,还不如先使劲跑起来,你不知道惊喜会在哪里出现,但肯定不会出现在起点。













以上,是我关于“正确”与“错误”的一点思考,正如我一开头讲的,这是个辩证问题, 所以,我说的也不见得就正确。

不过,如果也能引发你的一些思考,我想目的就达到了,在这个信息投喂的时代,我们不要成为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尽量主宰自己的思想。

另外,经常读我文章的人,都具有一定认知水平,因此我忽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背景和限定。

比如,我说“正确的多没用,有用的多会错”,并不是指显性知识都没用,而是说这些知识只是辅助功能,真正要精通某个东西,最重要的还是在实践中参与。

我说“演化中的错误,远胜过静态中的正确”,并不是指要主动犯错,而是指不要怕犯错,犯错不是目的,演化才是目的。而且,犯的错也要在自己安全边界以内。

我说“合乎情理”有时比正确更重要,并不是指合乎情理比法律更重要,而是指遇到复杂的两难问题时,需要理智和情感的共同参与。

我说“即使错误的起点,也不代表错误的终点”,所谓“错误的起点”,并不指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你天天猫在家里玩游戏,这种错误的起点,不大可能让你到达正确的终点。

好了,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对你胃口,点个赞再走吧,多动一下手指而已,搞不好有什么非期然的收获。

-END-




扫一扫上方的二维码,加我微信

商务合作 | 转载互推 | 培训咨询 | 文案条漫订制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往期精选好文 

 资本大佬    消费主义     贫富差距 
 包玉刚        郑裕彤
给良叔点个“在看”吧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华润电力北方大区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火了:我教她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