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华润电力北方大区35岁以后,要么很牛逼,要么惨兮兮

2021-05-24 17:23:00浏览:640 来源:华润电力北方大区   
核心摘要:如题。

关于“职场35岁焦虑”,今天聊点看法。


很多人搞错了方向,职场中年人是吊车租赁的竞争对手,绝不是年轻人。


虽然年轻人想东西快,动手能力强,精力还旺盛,但中年人不应该和年轻人比这个。


本身大家擅长是吊车租赁的东西就不是一个维度,没必要搞什么错位竞争。年轻人有年轻人擅长是吊车租赁的东西,中年人也有中年人引以为傲的本领。


大家各自打好配合,而不是谁取代谁。


许多公司裁员35岁以上的员工,并不是觉得这些中年员工能力不行,而是这些中年员工的能力不适应公司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就好比你本来是一个卖包子的,突然有一天发现大家早餐不吃包子改吃西式蛋糕了,你如果不会做西式蛋糕这店就开不下去。


都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而已。


不信你去看看这些裁员的都是什么企业?基本全是互联网和科技公司。


这样的行业本身变化就快,大到行业技术的更替,中到组织架构的变动,小到你每天工作内容的划分,都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的。


像字节跳动,基本每半年换一次组织架构。这种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它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人,能够随时归零,重新出发。


只是从概率上来讲,年轻人比较耐折腾,脑子转的也快,所以互联网公司喜欢找年轻人。


但这和年龄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年轻人里面也有脑子转得慢不能吃苦耐劳的,中年人里面也有思维敏捷行动果断的。


所以你看人家裁的并不是所有中年人,而是那些跟不上公司发展的中年人。


像我认识好几个华为的今年都三十七八岁了,人家可做得好好的,从来不担心不焦虑。每年他们还出国组织技术交流,论国际视野,论对最新趋势的把握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除此之外,还有大把的行业和公司是员工越老越吃香。比如医生、律师、金融等等,这些都要靠实打实的案例经验堆积起来自己的“竞争护城河”。


你去医院看病都知道要找个年纪大的老专家才放心,怎么到自己身上就觉得年纪大开始怀疑人生了?


没必要这样。


任何行业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人。而经验这个东西,还真就要靠时间来积累,没有别的捷径。


只是有些人到了中年,经验一直不更新,10年前用这个办法解决问题,10年风云变幻后还是用这个办法。


这叫不思进取,跟年龄大不大没关系。



理清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职场中年人面临的挑战。他们的竞争对手并非年轻人,而是其他职场中年人。


并且,是那些拥有年轻人特质的职场中年人。


他们不卖老不摆谱,虚心学习,拥抱创新。他们不依赖经验,不躲在舒适区,无论何时身上都带着一股从0到1的创业精神。


这种人,放在什么年龄段都是稀缺人才。


前段时间和一个HR朋友聊天,他告诉我现在大公司里35岁以上的中年人就分两类,要么牛逼哄哄,要么凄惨兮兮,没有中间地带。


他还给我举了自己公司里的2个例子。


牛逼哄哄的A先生,工作15年。曾被公司外派到国外呆了2年,精通法语和英语,期间还去读了个MBA。回国后在3个部门工作轮岗,从经理一路晋升到副总裁。


凄惨兮兮的B先生,工作16年,其中在这家公司就呆了8年。无功也无过,8年里就涨过一次薪资,拿的钱还不如公司的新人管培生。长期在边缘部门摸鱼,每天做的都是无足轻重的事情。


同一家公司,差不多年龄的两个人,未来的职场发展却是天壤之别。


A先生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很少,而B先生这样的人,我相信每家公司都可以找出几个这样的人出来。


这说明什么呢?


大多数职场人一到中年就停止前进了。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可归根结底原因都在自己。


这就是机会。在大多数人开始偷懒的时候,如果你保持勤奋就能一路领先,不会被淘汰。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获得不少共鸣:


以后不会再有稳定的职场上升通道。


过去我们的思维是,35岁以前拼命打工,35岁以后慢慢往管理层爬。每一次升职或跳槽薪资就比以前多一点,就这么一直积攒到四五十岁。


可这种纵向的成长路径其实有很多问题。


首先,每个公司的管理岗位是很稀缺的,并且越往上越稀缺,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做到CEO. 所以这注定是一轮轮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


其次,越来越多公司不需要那么多管理者。原因很简单,科技的发展赋能了许多企业让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简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是砍掉了多余的中间管理者,让沟通和执行不用再经过那么多层级。


最后,纵向的上升通道是越来越窄的,可横向的通道反而越来越宽。以后你可能要横跨不同行业,综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


所以未来的职场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许多35岁以上的职场人,开始重复自己20多岁刚进公司的状态。他们必须重新学习,重新做执行,重新从0开始解决问题。


这段话获得了500多个点赞,说明大家都有这个共识。


如果我们用图形来表示,未来的职场晋升逻辑从过去的单一通道变成了复合通道(如下图):



这是由如今的竞争环境所决定的。过去我们说隔行如隔山,现在这种行业之间、职位之间的壁垒正在某些小地方慢慢消解。


比如如今做产品设计的需要懂营销知识,做内容运营的需要懂产品设计,做产品研发的需要懂市场趋势,做公关的需要懂流量思维。


纵向的机会越来越少,横向的机会越来越多。


35岁以后的职场人,不是重新建立自己的能力模块,而是查漏补缺加强自己的能力短板。


有这个意识的人是亡羊补牢,没有这个意识的人那就为时已晚。


归根结底,你都是在和过去的自己竞争。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最后几个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向年轻人学习,这不丢脸。


前面我说过,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中年人也有中年人的本领。与其把年轻人当做要抢自己饭碗的敌人,不如把他们当做可以参考学习的朋友。


比如学习他们把想法快速付诸于行动的闯劲。虽然很多时候这种闯劲没有经过周全的考虑,但你可以发挥你的经验给予帮助和指导,让这股闯劲保持在正确的轨道。


活得像个年轻人,不是说穿上他们的T恤听他们的歌就是年轻人,而是思想和他们同步,行动向他们学习,充满朝气,不要死气沉沉。


再把这些与你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下,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样的你,既有年轻人鲜活的想法,又年人老练的经验,职场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


以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愿你35岁以后,依然能做个牛逼的人。


共勉 =)


PS. 私人微信继续加人,想围观我的朋友圈就来吧!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华润电力北方大区什么是好工作?罗翔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