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场大雪过后,白云鄂博铁矿东采场显得更加空旷。两辆高大威猛是吊车的电动轮矿用车装载着沉重是吊车的矿石,或在矿坑内前进、倒车、刹车,或平稳地行驶在弯曲是吊车的矿坑道路上。
仔细端详,巨大的采矿场中,竟然看不到一个人,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自由行驶的矿用车驾驶座位上竟也没有人。
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的场景。经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重集团北方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北方股份)三年多的努力,国内首台110吨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矿用车成功下线,白云鄂博铁矿东采场5台改造后的小编组矿用车也正在用智能“大脑”,开启中国矿山的智能时代。
这里是北方股份调度指挥中心,北方股份总设计师王龙坐在监视器前,认真观察着白云鄂博铁矿东采场内三辆矿用车在矿坑中的作业状态。
“大屏中显示的是实时画面,正在作业的车辆就是我们改造完成的无人驾驶矿用车。”王龙说,“车辆如果发生问题,通过网络,我们会快速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几个小时里,监控下的三辆无人驾驶矿用车如同长了大脑、眼睛、手和脚一样,巨大的身躯精准地完成装车、卸车、行进、会车等各种动作,空旷的矿坑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出现。
除了白云鄂博铁矿,在芜湖海螺集团的矿山上、通辽霍林河露天煤矿等地,由北方股份生产研发的无人驾驶矿用车都在平稳安全地运行着。这些矿山上的“巨无霸”,正在向世界展示着第三个掌握无人驾驶矿用车技术国家的能力。这份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内蒙古高原上,北方股份十几位工程师用三年时间,缔造的“中国智造”神话。
早在20多年前,美国、日本就开始研究无人驾驶矿用车。如今,美国卡特公司,日本小松公司生产的无人驾驶矿用车,已经在巴西、澳大利亚、智利和北美一些自动化管理水平较高的矿山上工作,成为世界的顶流。两家公司将这项高端技术严密封锁,做到了密不透风。
彼时,我国在无人驾驶矿用车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接到这个任务,我内心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我们终于开始向世界矿用车顶级技术进军;忐忑的是,依靠现有能力,想要完成这项技术,难比登天。”王逢全说。
当时,王逢全35岁,刚从清华大学学习一年归来,虽然他满心抱负想要施展,但并没有想到,公司会将这项艰巨任务的领队重担交给自己。
“外国人能完成的事,我们同样可以完成。”带着不服输的劲头,王逢全一头扎进无人驾驶矿用车的研究中,带着11位工程师在一张白纸上规划着中国“巨无霸”的未来。
一年,可研报告形成;两年,设计方案出炉;三年多,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矿用车下线;四年,在用矿车无人驾驶改造完成……北方股份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了发达国家历时近20年的马拉松。
讲述艰难走过的五年,已是北方股份产品研究院副总设计师的王逢全,显露出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平静。
到底能成功吗?起初,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人。研究院的工程师虽然都是矿用车研发专家,但从未涉猎无人驾驶领域。王逢全不断接洽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走过无数弯路之后,找到5家国内顶尖产学研机构,开启了加速跑模式。
无人驾驶矿用车两个最关键的部分是线控化底盘和上位机——线控化底盘发出一个指令,就可以让车行进、转弯、刹车、减速,上位机是无人驾驶车的眼睛和大脑,拥有感知系统和定位系统,可以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研发过程中,第一台无人驾驶电动轮矿用车转向控制器成为一个难点。
“我们坚持一个信念,只有拥有更多自主研发技术,无人驾驶矿用车才真正属于我们。”王逢全回忆。
最终,12人经过一个月连轴式的攻关,完成了转向控制器的设计。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矿用车的智能化水平,还从中剥离出多项技术,实现了车辆的自动巡航、主动防撞等,为未来其他车辆的智能化提供了更多技术保障。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