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付出,叫做奉献;有一种习惯,叫做坚持;有一种精神,叫做担当。在公司改革发展是吊车吊车的征程中,广大干部员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公司选树了吴修国、廖权文、司西强、李元化四名同志为重大典型。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石油精神、石化传统是吊车吊车的当代传承,践行了安全高效绿色共赢是吊车吊车的发展理念,展现创业创新创效创优的价值追求和铁军精神风貌。
本期,我们为大家展播公司重大典型李元化同志先进事迹宣传片。
李元化,男,汉族,1971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现任集团公司石油钻井工技能大师、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技术首席技师、钻井三公司技师工作站站长。
他扎根钻井生产一线13年,勤学本领、苦练技艺,练就一手“绝活”,掌握了准确控制定向工具面、正确判断与处理井下复杂情况及设备故障、高压管线焊接、各类井架起放等一系列绝技绝招。工作之余记录了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了17篇专业技术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先后取得工程师、高级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实训指导师等资格。2002年,参加“全国石油石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举夺得石油钻井工第一名,成为全国钻井状元,为公司争得荣誉,为石油钻井工人树立了榜样。
由于常年在钻井现场工作,李元化目睹过很多血淋淋的安全事故。为了保障钻井施工安全、员工人身安全,他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创新,经常围绕现场开展攻关,常有小改小革问世。了解到气动绞车吊送钻具容易发生钢绳跳弹伤人事故,他倒查原因,发现绞车滚筒钢绳极易排乱、挤压,于是就在绞车上加装压绳滑轮和丝杠滚杆,确保钢丝绳规规矩矩地缠绕在滚筒上,至此再未发生伤人事件。给井架顶端天车加润滑油,是不少钻工发怵的活儿。尤其是冬春大风季节,钻工必须背着黄油枪,爬到离地面40多米高的天车台,存在很大风险隐患。对此,李元化琢磨出遥控加油装置,在地面组装井架时将加油装置预装在天车台上,钻进过程如需加油,只要在地面按下控制键即可完成。针对钻井施工“下套管”“甩钻具”两个关键作业环节安全风险大、作业时效低的难题,他带领团队集中攻关,研制出满足不同钻机类型的管具自动移送装置,实现远程自动移送,提高施工时效40%-60%,减少人工投入3-4人,有效避免钻具及套管损坏、人身伤害风险,获得国家专利和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作为石油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在全国石油装备展展出推广。研制的《钻井泵两档链条变速箱》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内外石油行业广泛应用,并获得国家专利、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及石油质协QC成果二等奖。类似这样的发明改造不胜枚举,李元化以60多项改革创新有力地保障安全生产,助推提质增效,先后取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全国能源化工职工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国优QC成果奖、3项部级成果奖等,被誉为“钻井创新潮人”。
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李元化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单位的技师团队开展难题攻关创新。2012年以来,上报合理化建议200余项,解决现场生产难题600余项,技师工作站连年被石油质协评为优秀QC管理小组。他非常注重传帮带,将自己工作20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倾囊传授给他人,每年义务授课200课时以上,参与开发《石油钻井工技能鉴定标准》《钻井司钻》等教材10余部,组织开发“钻井设备”“石油钻井工岗位能力模型学习地图”等配套课件157个、仿真模拟实操项目12项,编写“液压盘刹起放空游车”等10多个竞赛项目操作培训规程,在石油行业职工培训和技能竞赛中广泛应用。他不仅强化技能技艺传授,而且更注重传授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的职业操守。如今,他带出的90多名徒弟全部走上重点岗位,其中高级技师20人、技师15人、平台经理等重点岗位19人,22名徒弟分别在全国、省部级、公司比赛获奖,65人获创新成果和专利成果500余项。通过传技艺、育人才,为公司打造出了一支包含高级技师、技术工种带头人等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8年来,李元化用爱岗敬业、勤于钻研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践行着精益求精、苦干求实的工匠精神,诠释着新时代赋予产业工人的神圣使命,谱写出精彩的人生华章。他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石化石油工程最美铁军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2015年,被推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公司首个获此殊荣的高技能人才。
素材来源:钻井三公司
值班编辑:李博达
审 核:袁旭光
复 审:李向阳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
了解朝气蓬勃的中原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