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有这么一家人,先后奋战在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川藏铁路等建设一线,一家三代都把青春奉献给了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
他们不仅见证着铁路事业是最大的吊车12000吨吊车的飞速发展,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他们就是新运公司架桥分公司副总经理袁宝成一家。
● 中:91岁是最大的吊车12000吨吊车的父亲袁振河,右:55岁是最大的吊车12000吨吊车的儿子袁宝成,左:29岁的孙子袁诗涛
“铁一代”扎根西南
用智慧和汗水谱写铁路情
袁振河是河南省方城县人,1949年5月1日,解放邯郸战役后,他自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了一名工程兵,随第四野战军架桥、铺路、护路一直到广西。
1953年4月,在不知妻子已怀孕的情况下,他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任务依然是修路护路。期间,他与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不断将被美军炸毁的铁路进行修复,保证了铁路大动脉的畅通,出色地完成了每次战斗任务。次年3月,他光荣归来。
● 抢通志愿军生死运输线
回国后不久,为支援三线建设,他举家和战友们受命从武昌到西南铁路工程局(前身),被分配到宝成铁路陕西略阳八段。
● 第一条出川铁路——宝成铁路
“刚到那里,从城市到秦岭山脉,只见群山环抱,山峦起伏,远离城市,人烟稀少,条件艰苦,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袁振河说,知道修铁路艰苦,没想到条件如此恶劣,真正体会到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加之铺轨机械化程度不高,钢轨、枕木大多数靠人工肩挑手提完成搬运。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当时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袁振河依然攻坚克难,不畏艰辛,顺利完成了任务。
● 宝成铁路建设机械化程度极低,但同时也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机械操作技术工人
在1957年,宝成线即将开通之时,他被调至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1958年,他再次调回陕西略阳,为已开通的宝成线进行线路维护。时至今日,宝成铁路开通已60年了,它的通车,让“蜀道难”从此变为历史。
● 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典礼
1959年,正值成昆铁路第一次开建,袁振河又被调到成昆线,首战任务就是成都东站到火车南站的铺轨工作,在那里他展现出了军人本色,出色完成了任务。
他本已留在成都火车南站工务段工作,但因成昆线乌斯河、沙木拉达隧道、甘洛等段铺轨任务重,在成昆铁路冲刺的最后阶段,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施工第一线,并顺利完成了任务。
● 沙木拉打隧道
成昆修完之后,袁振河又转战湘黔、枝柳、京广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工作,一直在新运公司干到1985年,光荣离休。今年91岁高龄的袁振河,一生与铁路结缘,感到自豪的是在他离休前,参建了3条出川铁路中的2条。
● 1972年,湘黔铁路接轨现场
“铁二代”攻坚克难
率队会战世界第一跨海大桥
袁宝成,这个名字是其父袁振河为了纪念两上宝成线而取,同时也注定了他将与铁路建设结下情缘。21岁,他从邯郸铁路技校电力专业毕业,奉父心愿加入到新运公司。
● 袁宝成参建成绵乐铁路
1999年,承建的我国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秦(皇岛)沈(阳)铁路正式动工,该线首次采用20米、24米铁路箱梁施工,开创国内20米及24米双线整孔箱梁的预制先河,600吨24米箱梁运架设备的研发对秦沈高速客专建设至关重要。
任务艰巨,临危受命。袁宝成毫不退缩,迎难而上,主动请缨作为秦沈高速客专副队长奔赴施工一线研究如何安全吊装,最终攻克道道难关,为秦沈高速客专顺利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 秦沈客专24米箱梁首架
当杭州湾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建设时,袁宝成身影再次出现在了一线。为修建该跨海大桥,公司从国外引进成套价值1.8亿元的1600吨公路架桥机,这台设备直接交到袁宝成手上,他深感责任重大。袁宝成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多年的现场经验,制作了辅助拼装工具,加快了各套设备的拼装速度,提前完成了成套公路架桥机的拼装,得到国外专家的高度赞誉。
架桥机由国外引进,但是怎么运梁又是一个难题。于是,袁宝成率领技术人员挑灯夜战,参与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不断完善,经过无数个昼夜的演算、试验,他们成功研究出了梁上运梁工艺。该工艺采用4个小运梁车在两幅公路梁上运行,形成4点支承3点平衡的方法,将梁片运至架桥机尾部给架桥机喂梁、架梁,从而实现箱梁的运输和架设。
他们做到了三个创新:一是1600t运梁车是当时运输吨位最大的运梁车,属世界首创;二是采用4台小运梁车组成1台大运梁车,解决了当时4台小运梁车同步运行的难题;三是采用世界首次横跨两幅公路梁桥面进行箱梁运输,且运送的箱梁跨度大、宽度大、重量大。该箱梁长度达到50m,宽度达到15.8m,重量达到1400多吨。
这样的新技术运用,标志着我国大吨位梁上运梁架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力地推进了大桥顺利建设。2008年5月1日,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 杭州湾跨海大桥夜景
今年55岁的袁宝成先后参与了20多条铁路和公路的建设,用汗水和青春为中国铁路、公路、桥梁的建设贡献着力量。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穿梭在“一带一路”老挝磨万铁路、成昆复线铁路、川藏铁路、鲁南铁路等国内外各大项目现场。
“铁三代”苦战川藏
传承前辈铁路建设者精神
川藏铁路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期盼,它堪称是一条在大山肚子里“掏”出来的铁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铺设铁路令人惊叹不已。
2013年7月,袁宝成的儿子袁诗涛继承父业,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投身到铁路建设之中,成为了新运公司的一名现场施工技术员。
● 袁诗涛和父亲共同建设川藏铁路
2014年8月,袁诗涛参加了成蒲铁路西环线二线府河中桥钢桁梁拼装及拖拉到位施工。负责技术工作的袁诗涛同几十名工人奋战在施工一线,白天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施工。经过近20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成蒲铁路西环线增建二线府河中桥钢桁梁按预定计划纵向拖拉到位,不仅为钢桁梁拖拉作业总结了经验,而且为即将进行的清水河钢桁梁拖拉施工进行了一次实战性的技术演练。这次项目的顺利完成,也真正拉开了川藏铁路建设的序幕。
● 成蒲铁路西环线二线府河钢梁桥
“这条铁路的修建,由于涉及高山峻岭,不仅难度极大,而且耗时甚长!”袁诗涛称,2015年3月,他再次走进川藏铁路(成雅段)施工现场,担任工程部副部长。“这里多山、多雨,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是我们开始没有想到的!”袁诗涛说,再困难,也得坚持,于是,他带领技术人员,爬山沟、穿隧道,在现场指导技术工作,为2018年12月28日川藏铁路成雅段开通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条铁路开通后,大邑、浦江、雅安等正式进入高铁时代,融入全国高铁网,这对推动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袁诗涛说。
● 在川藏铁路成雅段工作的袁诗涛(左一)
今年袁诗涛29岁,正值风华正茂,干劲十足,他正沿着爷爷袁振河、父亲袁宝成的足迹,砥砺前行。
三代铁路建设者见证中国铁路发展速度
一家三代,与铁路结缘。这句话对袁振河一家人而言,再确切不过了。
“我父亲是铁路工人,从小就想去修铁路,也教育自己儿子参加中国铁路建设!”袁宝成笑着说。于是,儿子袁诗涛大学毕业后,直接到了铁路建设一线,担任现场施工技术员。
在袁诗涛的儿时记忆中,父亲全国各地到处跑,每年回家一次。不过,这也促使他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袁宝成说,我国铁路建设从无到有,再到高速铁路,他们一家三代人见证了我国铁路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常常给儿子讲述一条条铁路背后的故事。
● 湘黔铁路建设工地上阵父子兵
袁宝成称,每当走上火车,经过自己修建的铁路,心里的感受很不一样。“哪一段是自己修的,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句话,相信每一位铁路建设者都深有感触。
● 1950年6月15日,西南铁路工程局3万军工赶赴成渝铁路建设一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至今,新中国铁路建设也走过69年历程。
69年,多少铁路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代代人,为国家铁路建设前赴后继,为“中国高铁”世界名片添砖加瓦。
看到这里,各位铁路建设者有何感想,就在文后留言畅谈吧!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于四川工人日报。
供稿单位:新运公司
本期编辑:阳涛
主办单位:宣传部
点赞!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