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690507177

中国石化机械公司50年的匠心传递

2019-08-26 21:55:26浏览:528 来源:中国石化机械公司   
核心摘要:小械用心说

新一代锻工


铸造造型


核心阅读


即将搬迁到湖北荆州城南高新园区新厂房是吊车型号的石化机械公司铸锻热生产线,将成为华中地区石油钻采装备制造行业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能力最大是吊车型号的热加工中心。在生产线搬迁启动仪式后是吊车型号的座谈会上,老中青三代锻造人,回忆往昔,畅谈明天,对未来充满希望。


最近,石化机械四机公司铸锻热生产线要搬迁了,这是他们历史上第5次搬迁。


老劳模张松林来了,人未到,声先至,大嗓门依旧不减当年;刘家学、边振远两位老人一走进老厂房,声音提高了八度。见到空气锤,他们忍不住争相坐在了操作手的位置上,握着操作杆,感慨道:“老伙计,我们都退休多年了,你还在这里坚守啊!”


一句话,逗得董立荣、于京元等人都笑了,一旁的龚昊却悄悄转过身去,在炉火的映照下,这个30岁出头、一身红工装的小伙子眼中闪过一丝泪光。


“把机器当兄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光这一点就够我们学一辈子的。”龚昊动情地说,“我越来越明白了师傅说的那句话——自身不硬,何以打铁?”


这是铸锻热生产线搬迁启动仪式上,三代“打铁人”会聚在一起的场面。


张松林、刘家学、边振远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锻造工人,一身硬腰板,个个有绝活儿;董立荣、于京元是第二代,他们如今是车间的顶梁柱,技术上的大拿;龚昊是第三代,这个透着文艺范儿的时尚青年说:“铁是冷的,打着打着就热了!既热了身,又热了心。”这不仅仅是一句俏皮话,它的背后凝聚着半个世纪的匠心传递。


打铁“家学”渊,身教重言传


石化机械四机公司与中国石油工程第一师有着血脉相连的渊源,1958年,铸造车间在甘肃敦煌成立,1970年,迁往湖北江陵,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均脱胎于原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


如今,铸锻热“三兄弟”又融为一体,将联手打造华中地区石油钻采装备制造行业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能力最大的热加工中心。


现为石化机械四机公司高压流体管汇厂厂长的赵海龙对锻造车间的第一印象很深。


2001年,大学毕业的他满怀憧憬来到石化机械四机公司,报到那天,他特意穿了新买的短袖衫、西裤和皮鞋,车间主任叶国庆领着他在车间转了一圈,半条裤子沾满了灰尘,皮鞋成了泥鞋,这让赵海龙心里凉了半截。


路是自己选的。赵海龙铁下一条心,既来之则安之,再苦再难也要先把事干好。在锻造车间13年,他从技术员干到分厂副厂长、厂长,体会最深的是工友们的“抱团”精神。


车间一个小组10余人,干起活儿来,分工明确,工序清晰,司锤、司炉、一把钳、二把钳,配合紧密,环环相扣。


一个人动作慢了,就会影响整个工序,你少干点,别人就得多分担一点。为了干好工作,每个人必须全力以赴,有时候,拿工具都得跑着去。


长期的默契配合,将工友之间的感情“锤炼”得十分融洽,你请个假,他代个班,有事情大家都相互帮衬,从不在小节上斤斤计较。


这种情感从工间延续到生活中,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献上一份爱心,生怕少了自己。这是锻造车间的“基本功”,你一榔头我一锤,不能缺了你,也不能少了我。


车间的老师傅说,这就是他们的家学。家学不过关,铁就打不好。这个家学让赵海龙念念不忘。他说,玉不琢不成器,千锤百炼方成钢,环境越艰苦越能锻炼人,越能成就人。如果再有机会重新选择一次,他一定还选择锻造,因为,这里的人实诚,跟生铁一样。


家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言传身教。过去,锻工被人称为“打铁的”,都认为这是个粗活儿,只要有力气,谁都能干好。锻工技师董立荣当年硬是被师傅张松林逼着把“粗铁”打成了“绣花针”。


当学徒时,董立荣生怕把尺寸打大了,总是锤几下就量一次。一次,师傅火了,你老量啥呢,眼睛就是尺子嘛。说完,直接从他手中抢过把钳,瞅了几眼,“嘭嘭嘭”几下就好了。董立荣不信邪,用卡规一量,恰好。师傅说,打铁要掌握材质与火候,还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在师傅的教导下,董立荣勤学苦练,渐渐地,他锻打的工件尺寸误差越来越小,直至他用眼一瞄,就能看出毫米间的误差。即便到了这个程度,师傅张松林也就是点点头而已。


回炉再深造,上阵兄弟兵


在锻工这一行,手上没功夫是被人瞧不起的。这一行有句俗语:三年车工,八年锻工,是说培养一个车工要三年,培养一个锻工得八年,要精通热处理、铸造、锻造、金属材料等多门工艺。


1988年,学徒刚满两年的董立荣被车间突然宣布担任手锻组组长,这让他措手不及。车间主任陈静说,年轻人就得挑大梁。于是,董立荣被逼着“恶补”了一把锻工技术含量最高的活儿——自由锻。


自由锻不仅需要手上的功夫,而且需要脑袋里有货,要懂材料、懂工艺。董立荣白天在气锤上练习打四方、六方、八方,晚上恶补《金属材料学》和《机械制图》,当笔记本积攒到三本时,他成了车间的技术骨干。


作为第二代四机厂员工,董立荣很佩服1976年进厂的老师傅李少伟,他的自由锻堪称“标准动作”,锤起锤落间,他巧妙地利用反弹力,精准地控制落点,40多公斤重的悬正器,在他手中翻转、停留、再翻转,他总能用最少的锤打次数,精确地控制锻件尺寸。平时,拿着大搪瓷缸,大大咧咧的老师傅,一上操作平台,俨然成了一位锻造艺术家。


锻造车间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年轻人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问题,无论是不是师徒关系都不能推诿,必须倾力相教。于是,经常会出现两个师傅手把手地教年轻人的情况,教完了操作教理论,直到你弄懂为止。有了这样的成长氛围,年轻人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


锻造车间良好的氛围吸引着人才回流,朱显伟便是其中之一。他锻工出身,通过自学,考上电大,毕业后在厂机关工作,1995年担任锻造分厂厂长。


三代齐聚首,放歌新时代


锻造分厂由原来一个月产量十几吨,到现在近200吨,经历了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1962年参加工作的边振远,清晰地记得,1969年冬第4次搬家的场景。在湖北江陵县党校席瓦棚内,在一台10吨吊车的配合下,他们铺钻杆、搭三脚架、用手拉导链,硬是把一台台设备搬迁到位,成为荆沙地区最大的铸锻热加工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人员有100多人。


老师傅们限于当时科技水平的制约,用土方法锻造出了一个个绝活儿。如今,铁的温度不再用眼睛根据颜色去判断了,有了红外线检测仪;尺寸控制不再靠估,而是由电液锤子直接锤压成型;员工们再也不用为职业性耳聋而担忧了,一副耳塞就能解决噪声问题;新设备噪声小,动力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产品精度,降低了劳动强度;车间更重视环保,更重视安全,人文关怀更浓了。


在铸锻热生产线搬迁启动仪式后的座谈会上,老中青三代锻造人,回忆往昔,畅谈明天,对未来充满希望。


刘家学说,我们这一代人已尽力,下一场戏就得你们来唱了。


张松林希望小工匠们胆大心细,不怕苦,不怕累,干出更好的成绩。


边振远说,铸锻热生产线,搬一次,变化一次,一次比一次好,这次更是质的飞跃。


作为青年代表,龚昊很赞同“坯料就是艺术品”这句话。他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追求完美、追求精致的工业之魂不能丢。老一辈石油人把家风和工匠精神传给了我们,我们就要接过这杆大旗,让旗帜继续高高飘扬。


董立荣、于京元请师傅们放心,虽然科技进步了,老旧工艺被淘汰了,但是老一辈石油人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他们热情邀请老师傅们在铸锻热生产线搬迁到新厂房后,到荆州城南高新园区九阳工业园做客。


那时,华中地区石油钻采装备制造行业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能力最大的热加工中心将屹立在荆楚大地上,四机铸锻员工将以饱满的激情迎接新的挑战。

 

? 编后


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石化机械四机公司铸锻热车间弘扬的工匠精神,中原油田文明寨油田传承的“窝棚”精神,其实都是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的体现,是鼓舞企业员工砥砺奋进、再铸辉煌的动力之源。


石油精神饱含着忠诚于党、产业报国的赤子情怀,传承着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红色基因,体现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代表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追求。


石油精神永不过时。油田企业提炼石油精神,并深挖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发展中做好传承与弘扬,是在向历史寻找智慧,从根脉汲取力量。


无论是匠心传承,还是窝棚精神,他们的“石油基因”、石油精神的内核都是一样的。新时代的石油精神仍然离不开苦干加实干。


尤其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油田企业的员工更要突出一个“干”字,坚持艰苦奋斗、干事创业不停步;突出一个“实”字,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浮躁。


只有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将工作做实、做细、做精,石油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转载于2019年8月26日中国石化报


(汤国毅,付喜艳,庞 坚)

吊车圈    吊车群

        吊车圈               扫码加入千人吊车群


(责任编辑:中国吊车网)
下一篇:

【三局建筑】工程人的节日|立秋,开启一场收获之旅!

上一篇:

中铁五局资讯中铁五局党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