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公司承建是吊车梁的云县—临沧高速公路第二标段,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境内,标段全长14.18km,投资21.66亿元,工期48个月。主要工程为大亮山隧道,采用双洞分离式双向四车道,单幅左右洞总长为20445m,设斜井1座长1733米,竖井1座472米,为全线控制性工程。
一、对“品牌项目”是吊车梁的认识
云临项目是以打造隧道专项施工为模板是吊车梁的品牌项目,以诚信为先,做到项目管理规范,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有序可控,工期满足业主要求,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特色、有亮点、有突破、有创新。对外以干促揽、滚动发展,对内培育和孵化项目管理团队,形成人才梯队,复制管理模式,起到引领作用,促进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创建“品牌项目”的主要做法
规范化管理
云临项目以建设单位管理制度、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为依据,结合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管理,实现了高效、节俭的目的。
隧道专业技术管理
项目通过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制定好施工方案,以技术创新解决施工难点问题。细化节点目标,服务好现场施工管理,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优质、高效、按期完成任务。
实施首件制
三维成像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现场作业
通过优化的施工工法和施工工艺,创造性地在V级软弱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把仰拱步距控制在40m以内,并能达到正常循环施工,使目前隧道施工在V级软弱围岩的进尺每月能达到80m以上。
隧道出口钢栈桥
隧道施工队伍管理
在滇西南复杂地质条件下,劳务队管理与项目管理相融合,适应新管理,步调一致,形成隧道专业性高、实力强、信誉好的固化劳务队。严管善待、共赢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固化专业劳务队伍。
创誉
施工安全管理。定期组织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在隧道洞口“VR”安全体验馆亲身体会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性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的合理性;针对隧道人员、设备进出及洞内施工情况实时监控,云临项目在隧道洞口、洞内安装了“九大系统”,系统包括:隧道门禁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隧道监控系统、有线电话报警系统、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系统、手机信号放大装置系统、隧道逃生系统、应急呼叫广播系统、粉尘烟雾监测系统。
隧道洞口监控室
“九大系统”的使用,有效保证了隧道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时刻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目前已申报云南省交通厅“科技兴安”创新案例征集评选。
隧道洞口多功能展厅及VR体验馆
文明施工管理。以现场管理“规范化”、“常态化”,材料和机具堆放“标牌化”,人员管理“统一化”进行作业。
迎检电瓶车
自动扫地车
资源配备管理。大亮山隧道进、出口均配备湿喷机械手、超前水平钻机、自动网片机、等离子切割机、拱架弯曲机、小导管冲孔机、气保焊机、全自动扫地车、迎检电瓶车等隧道专用机械设备,以此来提升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水平和规范化施工。
通过项目前期规划及方案预控,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及文明施工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提升,云南省交通厅、云南交投、云南建投及各方兄弟单位观摩学习,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获得业主和临沧市政府领导好评,被评为“临沧市标准化施工示范样板工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效
测量及试验工作。采用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对隧道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通过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对围岩变形下沉和收敛进行过程监测,及时获取了围岩稳定状态和支护可靠性的信息,不断修正支护参数,调整施工方法,及时将地质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试验方面,对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连续优化,且优化减少混凝土水泥用量,节约施工成本。
隧道监控量测
超欠挖控制。鉴于目前大亮山隧道以软弱围岩为主,测量放样精度是控制超欠挖的第一步;其次是控制爆破,根据围岩特征,是预裂爆破还是松动爆破,控制好装药量,减少超挖量;再根据围岩的变化情况,选择适合的预留变形量,待下沉和收敛数值稳定后,初支面未出现欠挖现象,保障初支表面平整度要求。最后是施工管理方面,现场人员和技术人员每天持续关注围岩变化,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严格按照新奥法“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强支护、勤量测”要求进行作业。
超欠挖控制
现场型材加工工厂化。钢筋及型钢加工采用集中加工、统一配送的方式进行管理,钢筋加工厂采用大型数控全自动滚笼机、大型数控全自动钢筋弯曲成型机,全自动调直、切断一体机,全自动钢筋网片焊接机、全自动型钢弯曲机,半-全自动液压冲剪一体机等先进钢筋、型钢加工设备,大大提高了钢筋加工的生产效率、节省了资源、减少了钢筋加工的误差,使钢筋加工厂成为现代化设备集中体现的场地之一。
钢筋加工厂
设计变更。通过对地质素描、三维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钻机多方进行相互印证,对隧道监控量测下沉及收敛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准创效点,照片、记录、台账等相关资料一应俱全。
人才培养
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隧道施工专业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按照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两部分进行。项目部根据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①每周邀请外部专家到项目上来进行讲座,针对现场一些疑难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讨论,让每一位技术人员了解设计意图、施工意图,从工程管理经验、专业技术技能、工程职业道德等方面培养的传帮带,形成技术人员边工作边学习的良好氛围。②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员工尽快成长。③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引导员工发展。
目前项目已经培养了一批隧道专业懂技术、懂管理、服务意识强的年轻技术管理人员,为公司隧道专业化发展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